2015年12月5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讓我陪你玩游戲

特約:莫淑卿
書名:瞭解,傾聽,陪伴
策劃: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
出版: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


       當孩子處在“刺蝟模式”,處處與你針鋒相對時,你是用何種方式來跟他們溝通?與其在那裏苦惱,不如成為孩子的玩伴,一起玩游戲,從游戲中培養孩子的人格與品性,同時還可增進感情,何樂而不為……
       我總是很喜歡問媽媽們,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十項全能,還是快樂成長呢?很多媽媽都會快速地回答“要孩子快樂地成長”。我堅信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,可是當“快樂成長”的意願,遇上了外人以“功能性”的眼光來評估孩子是否聰明或有用時,媽媽們的信念也會開始動搖了。 
       因此,比起游戲班,很多時候媽媽們願意花錢學才藝班,無他,因為才藝可被評估,快樂卻不能被評估,這樣的風氣造成現今孩子除了學校上課和補習外,還有無數的才藝班等待著他們。 
       內心裡總有個疑問,這樣的孩子會快樂嗎?媽媽的答覆可以分為好幾種:一,沒辦法,父母沒時間陪伴孩子玩,只好花錢,既然花錢了,自然希望孩子有學習到東西;二,父母想陪孩子玩,可是不懂得怎樣和孩子玩;三,孩子每次回家,都要求玩電腦或智能手機,情願他去才藝班學習。

天下媽媽面對的挑戰
         不管是全職或職業媽媽,都面對一個挑戰——怎樣和孩子玩才是正確和有效呢?尤其是物價高漲的年代,人民紛紛地搬遷至公寓或較小的房屋,面對不到一千方尺的地方,如何與孩子玩得盡興?
         看到這本由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策劃的《瞭解,傾聽,陪伴:結構式游戲治療之基本理念與實務》,封面的一段話:“從游戲中,孩子的生理,情緒、心智、社會行為都將獲得成長。孩子們在游戲中玩得開心,玩出信心,也跟陪著他們玩的人,玩出一段好的關係,這就是游戲治療的功能……”內心感到很興奮也非常認同,父母和孩子一起玩,不管是玩躲貓貓、家家酒,還是繪本共讀,最重要的是玩出一段好關係!
         這讓我想起曾經接觸過的一個男孩,他被家人認定無藥可救,很愛發脾氣,動不動就高喊媽媽偏心。剛開始時媽媽還耐心向他解釋,可是男孩不能接受,依然故我,媽媽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,只好用打罵的方式,希望可壓制男孩,怎知竟然形成對抗的模式,男孩幾乎每天都向媽媽宣戰,導致媽媽身心疲憊,只好尋求輔導服務,希望彼此的關係可以和好。

游戲中尋覓人生道理
         第一次接觸男孩,他就像刺蝟處在對抗的模式,猶如我和他媽媽是同一國來宣判他是有問題的小孩。當帶他進入游戲室時,他很抗拒觸碰各類玩具,一再詢問是否會報告過程給媽媽聽?我再三保證,所有的過程是保密的,他才釋懷投入游戲中,而我只是在旁陪伴。
         直到完成六次的游戲治療后,媽媽表示男孩的情緒比較穩定了,彼此也多了很多聊天的機會,不會一直在爭吵,媽媽很開心,終于看到母子的關係有進步的開始。如果詢問我到底在游戲室裡進行了什麼?坦白說,真的沒有什麼特別,只是全心全意地陪伴男孩玩。
       不過,這也讓我體驗到游戲治療的奧妙,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記得和你玩過什麼游戲或玩具,但他會記得曾經和你擁有過的美好時刻,在玩的過程裏,孩子除了可以釋放情緒,還能學習一些人生道理。
       雖然家裡很難空出一個游戲室,可是這本書裡提及可用游戲袋取代,它提供一些基本的玩具,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概念,非常適合想要和孩子玩出一段好關係的媽媽和老師。

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生命意義之于你

特約:莫淑卿 

難以承受的告別: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
 自殺事件頻頻發生,年齡層逐漸降低,生命到底值多少呢?人固有一死,是重于泰山,還是輕如羽毛,這些話都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……
每次看到報章刊出自殺新聞,內心就會感到心疼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求生意志,會讓一個人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,對方應該是陷入不能解決的困境中,最后以“死”來逃離問題。媒體報導相關事件時,趨向死者選擇自殺的原因和方法。
 這本書,是無意間在書展看到的,細讀引言時,內心很激動,因為焦點放在自殺者家屬和好友,在事件后所面對的心理壓力和創傷,嚴重的可能也踏上“自殺”這條不歸路。
 作者克裡斯多福路加斯在書中揭露家人選擇自殺后的心路歷程,他表示,在和幾個曾經歷家人自殺的親友瞭解后,大家出現的心理反應都有相似的地方,如果一早有人告知,那他也可以知道自己的狀況,可是偏偏大多數親友都選擇避而不談,獨自承擔心理壓力。
 選擇“自殺”是想尋找最后一個解決方法,卻忽略了當選擇自殺時,親友同時也受到傷害,而這種傷害會在內心慢慢地腐蝕,有些親友可能要用好幾年時間,才能走過這段創傷歷程,有些親友卻陷入創傷裡,最后也可能逃不過內心的壓力而自殺。
 看著自殺事件頻頻發生,而且年齡層逐漸降低,此時此刻,我不禁在心裡問道:生命到底值多少呢?人固有一死,是重于泰山,還是輕如羽毛,這些話都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,用有限的生命來完成各種使命,至少在生命結束時,才能了無遺憾。可是,現在自殺事件卻越來越頻繁,這一再提醒我們,當下的人看待生命,是何其草率、不珍惜!
你我都可擁抱快樂人生
 “要是做點不一樣的事情,要是我們讓死者感受到愛,他今天一定還活著。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?”“我沒有機會對他說:“對不起。”“我一直做夢,我有另一個機會可以挽救他!”“為什麼他不相信我是願意幫助他的!”“我對如釋重負感到罪惡!”親友充滿愧疚和罪惡的內心旁白,一再陷入自責的循環,“自殺”就像一顆不信任的炸彈,投入了親友的內心,留下傷口,甚至逐漸感受到孤單,害怕再有親人自殺離去。
 這本書提供一個平台,讓大家看到自殺不代表結束,而是傷害的開始,讓我們走入自殺者親友的心路歷程,充滿著愧疚、憤怒、孤獨的複雜情緒。
 如果自殺的念頭在你的腦中盤旋多時,希望你可通過這本書,預先知道你的親友在事后的身心反應,秉著你對他們的愛,打消自己的自殺念頭;或者好好的尋找心理輔導的幫助,為自己為親友尋找更適合的解決方法。記得“自殺”是眾多解決的方法中,也是眾多告別的方式中,最難以承受的。
 如果你曾經歷家屬自殺,目前還陷在哀傷期,不敢和他人提起,只敢在獨處時,讓哀傷吞噬你的內心,希望這本書可以同理到你的狀況,因為你不是第一個面對類似的狀況也不會是最后一個!借助他人的分享,整理自己的思緒,釐清自己的狀況,讓情緒有個出口,如果有需要,也可以尋找好友或心理輔導的幫助,借助外來的力量,陪伴自己走過這哀傷階段,跟死者的關係好好地告別,讓自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,理由很簡單——因為我們大家都值得擁有快樂的人生。
 近幾年自殺事件頻起,由於“自殺”這種死亡方式與社會價值觀不相容,因此在遭遇心愛家人或朋友自殺後,自殺者遺族承受嚴重的心理或身體問題。《難以承受的告別》書中藉訪問個案的經歷,加上心理學分析,不只幫助許多自殺者親友及所有關心此事的人,對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而言,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籍。

2015年9月5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人際關係 不留疤痕

特約:莫淑卿

 孩子第一個學習人際關係的榜樣,就是夫妻關係,偏偏這種關係摻雜了爭執、期待、控制、害怕失去等情結……
記得有個小學生很傷心地表示,自己很沒用,進一步瞭解后,才知道原來是同學排斥他;另一個小孩一直都不願意去學校上課,父母帶著他尋訪了很多心理治療,還是無法說服他去學校,后來小孩才透露,學校有同學嘲笑他;再來一位小學生表示,活著沒有意思,因為他的好朋友要和他斷絕關係。

 思緒跌入小時候的我,一群小孩子在傍晚聚集某地,然后一起討論玩什麼游戲,有時候會玩兵捉賊,有時會比賽打羽球,有時候玩彈彈珠,也有時候玩獨腳抓人。當然,在玩的過程中,偶爾會爭吵,不服輸、嘲笑等狀況,也會鬧得不歡而散,可是隔天又會重聚一起。
 那時候玩伴之間的嘲笑、排斥,好像很正常,我們還會在不滿對方時,跟對方絕交,配搭手勢和口號:“di duo qiang,我不要跟你好了!”在當時,好像是常上演的戲碼。不知是否因為小時候的玩樂過程,讓我們累積了面對人際關係的能力,雖然我們依然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傷心,可是傷心的深度和長度卻不一樣了。
 現今的孩子,因為大環境的影響,很長時間是呆在小小的空間裡,鮮少接觸其他小孩,少了兒時自由自在的玩伴,少了爭吵,少了嘲笑,大多數孩子常是一個人看電視,一個人玩科技游戲來打發時間。當他們進入校園,有了朋友后,反而把朋友的地位放得很重要,當人際關係發生狀況,就好像世界末日來臨似的,悲傷不已。
 人際關係會是未來最挑戰的生命課題嗎?
夫妻關係影響孩子
 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裡提到,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于人際關係,可見人際關係佔據了人生多麼重要的角色,但卻是常被忽略的部分。
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是以自我啟發之父——阿爾費雷德阿德勒的“個體心理學”為藍本,以一個憤世嫉俗的年輕人和哲學家的對話來撰寫。哲學家主張“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”,年輕人卻以他活著那麼痛苦為由,決心前來推翻哲學家的謬論。
 在年輕人和哲學家的一問一答中,探討著人的煩惱源自于人際關係,哲學家通過不同的課題,挑明人的煩惱,如人的自卑情結源自與人比較,與人權力鬥爭,被他人肯定的需要等,都源自人與人互動中產生的火花。
 我內心常覺得很可惜,我們常捲入漩渦而不自知,當成為父母后,也用著同樣的方式,把孩子拉進人際關係的複雜漩渦裡,忘了孩子面對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就是親子關係。孩子第一個學習人際關係的榜樣,就是夫妻關係,偏偏這種關係摻雜了爭執、期待、控制、害怕失去等情結。
 在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裡,哲學家也一步步帶領年輕人,從人際關係裡,慢慢地分割出來,讓自己活得自由自在。裡頭有句話說,當我們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時,我們才會活得更自在;當我們不再依靠他人的肯定和標準過活時,當我們懂得分割別人和自己的成就而不比較,當我們學會不需要滿足或背負他人的期待,或者不要求他人滿足或背負我的期待時,我們才真正的為自己而活。
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是一本腦力衝擊,重建我對人際關係觀點的書,衝擊后,讓我更清楚該如何在夫妻和親子關係中,建立健康關係的概念,送給孩子最好的人際關係禮物,就是有個好的夫妻關係。
 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。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“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”,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。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,哪裡單純了?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,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?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。

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人情因緣 猶若四季更替

特約:莫淑卿

我們總是害怕被拒絕,尤其是在親密關係裡,被對方拒絕更讓人傷心,因此,我們總是婉轉表達我們想要的部分……
常聽人說:“婚姻是愛情的墳墓。”甜美的愛情會因為組織家庭后的種種現實條件,慢慢被磨滅。當越來越多對于婚姻的負面概況出現時,漸漸地大家都不願意那麼快踏入婚姻裡。甚至當在婚姻中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,自然地會把一切歸咎于“婚姻”,因此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是——“婚前婚后都不一樣!”更加深了大家對婚姻的恐懼感。
 難道婚姻真的會導致夫妻關係變差了嗎?
 每段婚姻都會經歷四季,剛開始時彼此帶著憧憬進入婚姻,一起為組織一個家而努力,一步步地建立彼此的婚姻,那時候,雖然辛苦但卻是甜蜜,就好像春天,讓人幸福美滿。
 話說,戀愛是兩個人的事,結婚卻是兩家人的事。先不說彼此家人加入的影響,但兩個人的相處方式,也因為原生家庭的不一樣,造成彼此的文化也不一樣,此刻,兩人可能會因為處理事情的不同而磨擦,甚至出現爭執的狀況,就好像夏天到來,炎熱又乾燥的天氣,讓人容易動怒。
婚姻來到冬天該如何?
 秋天,落葉風飛的季節,也代表樹葉開始枯萎凋落,婚姻在經歷磨合期裡,彼此可能從開始爭吵到漸漸地氣餒而放棄溝通,看似減少衝突,可是裡頭卻承載著滿滿的失落與失望,彼此可能因對方無法達到自己的期待,漸漸地感到失望,就好比在春天時朝氣蓬勃的葉子漸漸地枯黃。
 每一小次的失望,逐漸地累積成為絕望,對彼此的關係不抱著任何希望,也放棄溝通,放棄經營的努力,此刻的關係就好像冬天,進入冷戰期間,可能彼此還是扮演著各自的角色,可是卻是零交流。婚姻來到冬天,真的不能再繼續了?真的只剩下離婚?還是認命的覺得自己遇錯了人,幸福美滿的婚姻已離你而去?
 當我們陷入絕望的死胡同時,當我們的內心被負面情緒淹沒,我們卻忘了冬天后,春天就會來臨了。“攜手邁向婚姻的第二個春天”,成為彼此共同努力的新目標。彼此的關係走進了冬天,真的還可以抱著希望共同努力經營而邁向春天嗎?
 約翰高特曼博士在《關係療愈》中有提到,只要五步驟,就可以重新建立良好家庭、友誼和情感。約翰高特曼是美國首席兩性婚姻專家,通過六十對夫妻全天的觀察,發現晚餐中幸福夫妻在十分鐘內的“邀請”次數高達一百次,而打算離婚的夫妻則為六十五次以下。
 “邀請”是感情聯繫的基本單位,可以是一個問題,一個動作,一個眼神,一個碰觸。約翰高特曼博士提出,當一個人學會如何正確和具體地發出“邀請”,那麼就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了。
方法對了情感春天再來
 我們總是害怕被拒絕,尤其是在親密關係裡,被對方拒絕更讓人傷心,因此,我們總是婉轉表達我們想要的部分,例如:妻子想邀請丈夫一同外出旅行,很多時候妻子都不敢直接表達,而婉轉詢問丈夫這週末是否得空?約翰高特曼博士說,這種“邀請”是婉轉、不明確的,也可能造成丈夫沒有聽到妻子的“邀請”,其實妻子是想跟丈夫有更多的相聚時間。
 書中也提到如何回應“邀請”,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因素。有效的“回應”裡是有“邀請”的,那樣才可以像跳舞般一來一回地共舞! “攜手邁向婚姻的第二個春天!”是有可能發生,只要彼此堅信,共同努力經營,方法對了,春天就會降臨!
 本書結合了腦科學、原生家庭、深度心理與行為學派的理念,以深入淺出的五大步驟檢視個人的“邀請”及回應模式(接納、抗拒或相應不理),並加上豐富例證及實用練習,教導我們與人建立深刻而有意義的關係。

活动报导-《回歸平衡身心,重啟教學動力》工作坊

莫淑卿:壓力無所不在 教師須調適管理情緒



‧《回歸平衡身心,重啟教學動力》工作坊‧
 (芙蓉22日訊)大馬註冊與執證輔導師莫淑卿指出,工作壓力無所不在,教育工作者在現實的消磨下,往往對工作漸漸失去熱誠,因此教師必須學會自我調適,管理自身情緒,啟發下一代。
 她說,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壓力,大家的管理方式都不一樣,在大環境改變下,老師要趕教學制度,要處理學生的事情,還有許多繁瑣事務,時間比一般人都不夠用,相對壓力也會比較大。

 “我們能給別人的,是身上自己有的東西,老師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,老師通過自我成長課程,願意自我了解和成長,便能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,影響班上許多學生,甚至影響整個大環境。”
 她是今早在芙蓉中華中學,為《回歸平衡身心,重啟教學動力》工作坊主講時,這么指出。
 此活動由馬佛青森州聯委會與芙蓉中華中學聯辦,芙蓉縣教育局主催,《中國報》為大會指定宣傳媒體。
 她指出,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自己,通過此活動前半段希望讓出席者,更了解自己內在的期待、想法、感受、渴望,也通過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,達到人與人的和諧,如與學生、同事、校方的關係。
瞭解內在需求達和諧
 她說,后半段則是教導一些放鬆的技巧,除了要知道壓力來源,更要以方法來處理壓力,如畫畫、運動、深呼吸,才能正確管理壓力,將壓力化為動力。
 她說,老師工作功能化、繁多,加上面對來自家長、校方的壓力、對學生的使命感,導致老師失去了初衷,此活動希望讓老師找回當初的熱誠。
 出席者包括馬佛青森州聯委會主席梁雅婷、芙中副校長曾飛煥、芙中代表藍志東、籌委會主席李資慧、《中國報》森州業務執行員李戴梨。

2015年7月11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用對方式 從此不孤單

特約:莫淑卿

 薩提爾簡單的文句,對與人接觸的方式,做了最恰當的示範,只要帶著愛、關懷和體恤,我們也可以重新感受與人接觸的美妙!
最近,看到網上流傳的一則故事,有個小男孩從小學到中學,不斷被同學欺負、排斥,甚至遭到謾罵,直到他的父母到學校大聲詢問同學們,到底他們的孩子做錯什麼?大家那麼討厭他!雖然如此,小男孩還是期待可以結交到知心好友,哪怕只是一位。
 這個故事勾起了小時候,我被他人排斥的回憶,內心仍有不少委屈和無奈,相信被他人排斥的回憶,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。雖然在人際關係裡,跌得滿身傷,我們還是渴望有個知心好友,無條件地接納自己,彼此一起上課,一起到食堂,一起上廁所,無所不談,那畫面多美麗啊!
 可是,留在我回憶裡的,卻是在人際關係裡跌倒受傷的自己,封閉了真心,只為保護自己,希望不需要為友情再次受害。在那時候,毫無能力的自己,也只能以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,也一併把渴望有個知心好友的心冰封起來。
 現在是科技抬頭的年代,人人都是“低頭”一族,每個人都用心經營虛擬世界的自己,那個世界的自己經過包裝,展現出好的一面,隱藏不足的地方,甚至在那虛擬世界裡,人的互動也可以經過修飾。比起直接面對,虛擬世界更安全,也因此每個人都躲在虛擬世界裡,真實的互動中發現的真善美,也越來越稀薄了。
四种姿態看人性變化
 我們越希望得到友誼,渴望自己可被接納,卻出現被拒絕的狀況,導致自己更受傷。同樣的,也因為擔心會受傷而躲進洞穴,減少和他人往來;或者改變自己來迎合外在事物,發展出自我保護的姿態。在薩提爾的《與人接觸》裡,提到的就是討好姿態、指責姿態、打岔姿態和超理智姿態。
 回想起自己,當他人要求幫忙時,我不敢拒絕,說“不”對我來說是艱難的事,我寧願委屈也要避免與他人衝突。我是典型的討好姿態,害怕衝突,擔心衝突後會影響彼此的關係,因此努力維持表面和諧。當我越努力討好身邊的人,自己也越來越渺小。
 那時候,最不能面對的就是權威型的人,尤其一起共事,總覺得有支手指不斷指責自己,無形中變成很大的壓力;也面對過處事態度要求公正,事事都要理據,與他共處好像跟電腦處理事情,缺乏人情味。還有一種是表面開心,總和你東扯西扯,當和對方討論事情時,總談不到要點;沒錯,他們分別是指責姿態、超理智姿態和打岔姿態。
與人接觸不帶荊棘
 《與人接觸》裡,薩提爾深入淺出地描述了人際中,各種不同的四種表現模式,讓每個人都能反思自我和他人互動的模式,接著去覺察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,習慣的想法、語言是如何影響人和人的聯繫,並提出簡明、一致性的溝通要素,肯定地告訴每個人“你是最棒的!”你身上有著無限資源,只要願意改變,生命更自由,誠摰邀請人們勇敢改變。
 在每一段中,薩提爾都用充滿生機及接納的文字,讓浸浴在其中的讀者,清楚看見自己的盲點,但心情卻是平靜的,她像溫柔的慈母,張開雙臂等著你改變,但只是邀請,並不強迫。
 書裏沒有太多理論,沒有太多分析;薩提爾簡單的文句中,充滿令人感動的覺察和接納。在這本書中,她用她的文字對與人接觸的方式,做了最恰當的示範,只要帶著愛、關懷和體恤,我們也可以重新感受與人接觸的美妙!
【本書重點:】
   達到良好溝通的方法,在於瞭解如何與人接觸。每個人都有眼睛、耳朵、感覺、言語、思想和行動,使我們得以與自己及他人接觸。薩提爾在書中將重點放在如何掌握溝通要素、瞭解事情來龍去脈的方法,以及如何改變自我。本書將引導人們從認知和行為兩方面產生轉變,以簡明的措詞,使讀者運用這些原則,打開人生各種可能。

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愛向自由

特約:莫淑卿

 


 我相信漫長的陪伴過程中,“擔心”和“祝福”、“控制”和“放手”一定不斷地在我內心形成拉鋸戰,因為一切的背后,都帶著愛!
一個人的生命能承載多少挫折?一個人的生命中,可經歷多少失敗?一個人要遇過多少人生難題,才可蛻變成蝴蝶?這些問題,我不斷地向自己詢問,當我想從事業上退下來,成為一名家庭主婦,一心一意輔助先生,陪伴他向他的夢想前進;當我懷孕準備成為一名媽媽,想要守護自己的孩子,為他擋風遮雨,我很愛他們,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,我希望自己的努力和付出,可以造就他們的成功。
 有一次,當先生要準備他的考試時,我會不停地督促他,嘮叨著他玩手機或看電視節目,總希望他可以跟著我覺得是用功的方式來準備考試,甚至期待自己可以多做些什麼,以確保他能考試順利。慢慢地我發現,我開始約束先生的一舉一動,心裡認為,我的出發點是為他好。
 那時先生出外考試,內心很緊張焦慮,擔心如果不及格,他可以面對和接納嗎?那瞬間,我突然明白,有些妻子之所以會求神拜佛,祈求神明保佑丈夫和孩子,這舉動看似毫無意義,背后卻隱藏著妻子或媽媽的無奈。由于害怕身邊的人遭遇厄運,而一直呆在家的妻子或媽媽無能為力時,只好依靠神明的力量來保護家人。
緊捉不放愛不自由
 懷孕的時候,我開始編製孩子的未來,甚至預測我的孩子會遭遇什麼不好的習慣,我要為他阻擋一切不好的事物降臨他的頭上,此時,保護者甚至可以說是拯救者的角色出現了!
 漸漸地,我越來越想要控制,越來越想要把身邊的人,納進自己的保護網裡。因此,當身邊的人不能接受我的管制或不遵從我的意思時,我就會生氣,甚至想到以后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,不遵從我的意思,內心也會苦惱起來!自己的內心世界,變得越來越狹窄,好不自由!
 瀏覽面子書時,看到幾句值得我去深思的話,如:“沒有雨傘的孩子,在雨中才能快速奔跑!”此時腦海浮現出幾個畫面,一個媽媽,為了保護孩子而為孩子撐傘,由于擔心孩子淋雨,于是一直要求孩子跟著自己的步伐。但孩子已經成長,只想從保護傘中衝出去。
 另一句是:“父母的擔心,會讓孩子沒有福氣。”媽媽的內心深愛著孩子,為了不讓孩子淋到雨,于是只能用強勢的手段,強拉著孩子,不讓他們離開母親的保護傘。可是,母親們也期待孩子有自己的一片天空,這樣充滿著矛盾的情懷,怎樣才可把“愛”拿捏得好,真是一門學問!
挫折讓你持續成長
 讀著瑪莉亞如何經歷她的生命歷程,經過戰火摧殘,數次潛行死亡邊緣,歷經人性善惡,卻還積極面對各種挑戰,強大的內在力量,在人生最黑暗的谷底,依然相信人性的光明與美善,永不放棄的精神,熱切地和生命共舞,而成為國際享有盛名的家族治療大師。
 《愛與自由》裡,也提到瑪莉亞跟丈夫之間的互動,從愛裡的控制如何調適自己,讓自己學習放手,達到內在的自由。裡面有句話,就是各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妻子也好,丈夫也好,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好,每個人的內心力量都很強大,足以讓我們面對不同的人生挑戰。
 人生總是在磨練中得以成長,記得老師贈我們一句話:“錯挫不可怕,成長就靠它!”是的,如果我期待孩子將來可以出人頭地,那麼經歷錯誤和挫折是訓練過程,與其擔心,不如選擇祝福。同時,也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,絕對可以面對和承擔他人生的課題。
 雖然如此,我相信漫長的陪伴過程中,“擔心”和“祝福”、“控制”和“放手”一定不斷地在我內心形成拉鋸戰,因為一切的背后,都帶著愛!
【本書重點:】
  本書呈現瑪莉亞充滿勇氣的生命歷程,她飽受戰火摧殘、數次潛行死亡蔭谷、歷經人性善惡,卻積極面對各種挑戰,淬礪強韌的內在力量,活出自由與尊嚴。而且,深信人性的光明與美善,永不放棄美好生活的理想,熱切地與生命共舞。

2015年5月25日星期一

2015年5月9日星期六

可爱的儿子

在医院休息的我,身体虽然很累,
可是看着儿子的模样,内心就很自然的觉得欣慰~


2015年5月5日星期二

我和我儿子

凌晨5点,我被助理护士叫醒,说是起身带我梳洗;
我在她的协助下慢慢地起身,开始感觉到开刀的地方,隐隐传来拉扯和疼痛的感觉,我只能弯着腰,慢慢地走去厕所,
与其说慢慢地走,更贴切的是挪着脚步向前进…
来到厕所,她扶我做在马桶上坐着,然后她站在远远地看着我,叫我清理自己的血迹,然后,又叫我在那洗刷…
我请她扶着我到洗手盆那里洗刷,可是对方拒绝了,我内心很不舒服…

回到床位,突然听到宝宝哭声,直觉是我的宝宝在哭,
于是,就麻烦护士把我的宝宝推给我....

记得,护士把宝宝推到我面前时,还要我念IC号码来确认宝宝的!
总于我抱到我宝宝了~~~~


护士很贴心的,提醒我要给宝宝喝人奶了,
望着怀里的小不点,很幸福~

随后,我们一起等着家威的到来!

小插曲1

突然,有个医生告诉家威,心脏病患者需要留院观察5天,
天啊~我不要!我不要!!

小插曲2

护士笑说:“Dr. Loh的儿子一直在睡一直在睡...."

小插曲3

我跟家威说:“你的宝宝哭了!”
家威不相信我认得出宝宝的哭声,对他来说宝宝哭声都一样,
于是,跑去求证后,觉得妈妈和儿子的连接,太奇妙了!

2015年5月2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愛自己 不難

特約:莫淑卿 
  看完這本書,我下定決心要把自己愛回來!別誤會,不是放棄當家庭主婦,而是不想讓世俗的家庭主婦角色給困著自己,我想當自己的家庭主婦,根據內心意願來安排家務……
有一天,跟老公提議家務外包,請一個鐘點女傭來打掃,以便減輕我的負擔,怎知得到的回應竟然是拒絕的。老公的看法是,我在家工作絕對是可以做家務的,內心充滿著委屈。爭吵中,突然我冒出一句話:“我知道家務是很簡單的工作,我每天不斷地重複做同樣的動作時,覺得自己只剩下功能性而已,我開始覺得自己很沒有用!”一句話,好像一把錘子,把我給敲醒了。原來內心的委屈,是感覺自己越來越沒用了。

 話說回來,我總希望自己可以親自照顧孩子長大,于是,跟老公協調后,我轉為自由業,就是希望彈性的工作時間,可讓我更能夠照顧孩子,卻不知,等待我的卻是一堆瑣碎雜事。迎接自己的孩子邁入了第三個月,也就是說我每天面對這些瑣碎的雜事,快要三個月了,當了三個月沒有薪水、職位和地位的家庭主婦,內心的自我價值感是越來越低的,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!
 每天當黃昏到來,內心裡總是歎一口氣,一天又這樣結束了,站在鏡子前的我,總問鏡子內的自己,今天又做了什麼事情呢?看似沒有停止的工作,可是我卻回答不出來,發現自己越來越像黃臉婆了,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和做家務,穿著寬鬆的衣服,扎起馬尾,看著鏡子越來越邋遢的自己,心裡覺得很對不起自己了,下定決心要好好照顧自己了。
不被角色束縛做個快樂主婦
 隔了不久,這本書《把自己愛回來》就出現在我面前。看著書名,內心很激動!是的,我多久沒好好愛自己了,是時候要把自己愛回來了!有些書一打開就會讓人停不下來,直到最后一頁,這本書就是有這種魅力。
 讀著這本書,就好像走一趟療愈的旅程,盡頭是跟自己相遇,並好好擁抱自己。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文字,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,在自己功成名就時,突然生了場大病,痛了整整15個月后,發現以前的自己,不斷追求“擁有”,不斷地和時間賽跑,務必在最短的時間,做最多事情,從來沒享受過自己擁有的事物。
 “擁有”卻沒有“享有”,作者表示這也不是愛自己的方法。作者認為愛自己是享受自己所擁有的,世界的腳步越來越快,生活更應該慢下來,才可以享受每一刻的美好。
 作者用心地把他覺得受益的話語,特別記錄在療愈小語裡,反覆讀著,細細咀嚼,體驗著這些療愈小語在心中引起的漣漪。
 “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!”當讀到這句話時,讓我反省,我要讓我的孩子在我身上學習什麼?轉為自由業的我,最初的目的是什麼?
 其實很簡單,我只期待孩子可以在我的身邊快樂成長,沒錯,就是快樂成長!可是我現在不是背道而馳了嗎?當我被一堆雜事磨得像個怨婦時,“快樂”離我卻是越來越遠,那我如何為孩子帶來歡樂呢?
 看完這本書,我下定決心要把自己愛回來!別誤會,不是放棄當家庭主婦,而是不想讓世俗的家庭主婦角色給困著自己,我想當自己的家庭主婦,根據內心意願來安排家務,如果這時刻處理家務會讓我起很多煩惱,我會放下家務,問問自己想要做什麼?可能是陪孩子玩或者泡杯咖啡,又或者看看書,讓內心可以寧靜下來,雖然家裡沒有以前那麼整齊乾淨,但我可以感受到“快樂”又靠近我了!
【本書重點:】
   這本書寫的是作者歷經一場大病之后,對生活的反思與改變。他發現,那場病痛其實是上天給的“恩典”。如果,你的人生剛好也走到十字路口,最近對生活也感到茫然迷惘,這本書裡的故事,或許會幫你的生命找到一個“出口”,把你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,給喚醒、翻轉過來。

2015年4月7日星期二

看到儿子,一切都是值得的!

终于,被推出手术室了....

本来被安排在6B的病房,可能因为没有床位,被推去6C了,
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我,担心家威找不到我哦~跟护士接电话却没有人理我@%$%$$#@$#

护士帮我换了衣服后,开始等待家威来找我,内心越来越不安,
不知什么时候,他是我的安全感,有他在比较心安一些些!

终于,看到家威出现了,他还是找到我了,内心很感动...
他表示我要6个小时后才可以吃东西和走动,所以他先回家,过后载妈妈过来!

我真的累了,就这样睡着了....




晚上,家威和妈妈拿了晚餐过来,
妈妈来提醒我,动作要轻要小心,全部动作要慢慢来,可以的话尽量躺着啊!

家威把宝宝推出来,给我和妈妈看,
我终于可以抱到他了,我和他一起在一起9个多月,
从今以后,他要独立生活成长了...心情很复杂!

家威很兴奋,一直不断地的和孩子拍照,
原来,看着自己的老公疼自己的儿子也是一种幸福!
看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,很感恩很感动,自己是何其有幸的~

还是很累...于是,家威叫我好好休息,宝宝就交给护士照顾了,
家威和妈妈回了,我也昏昏地睡去了....

2015年4月6日星期一

当妈妈的喜悦,从承担“痛”中来

2014年12月22日,凌晨

突然被疼痛弄醒,摇摇身边的他,
这几天的他,总问痛的指数是多少?1 到 10....

我完全没有概念,那个10是我曾经经历的痛吗?还是生孩子的痛?
他们不是说生孩子会很痛很痛吗?

“darling,睡觉先,接下来就没得睡了,我们要努力了~”
好的,听他的话,努力尝试让自己重新入睡。

从腰部不断地传来的疼痛,越来越频密了,于是,再摇摇身边的他,
请他叫妈妈起来,妈妈帮我们弄了早餐,我们就到医院去....

到医院,由于拥有昨天的记录,我直接被安排入病床等待着,
抚摸着自己的肚子,问问肚子里的他,是不是确定今天会出来啊?

躺在床上,渐渐地感觉阵痛是每隔10分钟一次,医生来检查宫口,2cm,
“darling,我们的宝宝今天要出生了!”家威很兴奋地告诉我
真的?我的宝宝终于要来见我们了,那我们一起加油!

不过,医生表示宫口要到4cm,才可以安排进产房进行打Epidural(无痛分娩针),
于是,预计多4个小时,再来检查宫口,家威一直提醒说麻醉科有交待,要尽早进行Epidural的,医生还是表示行政作业是那样处理的!

阵痛开始频密了, 那种腰部传来的撕裂的疼痛,渐渐地不去理会其他人,
一直告诉自己要深呼吸....深呼吸....深呼吸.....
家威一直问我痛的指数是多少?啊~真的不会回答啊!!

直到忍不住了,开始呻吟出声,每隔 3分钟阵痛一次了,
家威不断地问医生几时可以给我进行Epidural, 疼痛中看着他不舍得和紧张的样子,
医生再次来为我检查宫口,啊~痛!已经分不清那里痛了,
当我下意识想要逃开时,医生请我忍一忍,可能她可以把我的宫口弄至4cm.....痛!

终于,可以进产房了....我已经腰部传来的痛,让我不想平躺,一直不断地的抬起腰部,
我已经是痛到用喊的了,看着家威也手忙脚乱的样子,内心突然很感动,对这种事情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他,会因为我是他老婆而手忙脚乱!

闭着眼睛,努力和那“痛”奋斗着时,听到有医生来为我进行Epidural了,心里面希望她快点!
承担痛的过程,听到医生在解释进行Epidural的程序,我已经完全不能理会她了...
随后,坐起身体,抱着家威,等着医生为我进行Epidural,听着家威一直为我打气....
一直告诉自己我们要努力,宝宝也要努力....

进行Epidural原来不是完全不会痛,而是把疼痛降低了50%,还是会有阵痛的感觉,医生解释是要孕妇知道要用力....

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,妇科医生来为我刺破羊水....

家威一直陪着我身边,后来家威不断地走来肚子旁,一直不断地叫宝宝动起来,看着他的神情好像越来越不对劲了....

妇科医生再来检查宫口后,一样是4cm,医生表示需要紧急开刀了,不能在等了....后来,为了宝宝安全为前提,我们都同意了!

接下来,医生负责解释开刀的风险....bla....bla....然后签名,
现在回想起来,在阵痛的孕妇真的有那个理解能力吗?

就这样,我被送进去手术房了,以为我将要一个人面对的时候,
突然,家威出现在手术房里,内心很感动...

我进行了下半身麻醉后,眼前也被布帘遮住了,内心越来越慌张,
不断地的问自己,我的宝宝会安然无恙吗?千万要平安~

家威过来握着我的手,告诉我会没有事的,一起加油!

感受到医生在拉扯了,麻醉医生在旁边告诉说“麻醉,只能避免疼痛,但是还是会感受拉扯,是正常的!”

一直不断地问家威,宝宝怎样了?你看到宝宝了吗?现在进行到怎样?

终于,听到宝宝的哭声了,是那么的强而有力!我的宝宝没事了....
家威一直握着我的手,我叫他去看宝宝,他却说不舍得放下我,我一直推他去看宝宝,



拿着这张照片,家威回来说“我们的宝宝很美丽,很健康!”,我们都心安了....
“darling, 宝宝很像你.....”,这是我看到照片的第一句话

以为一切都结束了,怎知,接下来还是要面对不同的挑战!

2015年3月7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找尋真我 靠自己不靠他人

特約:莫淑卿 
  
我就是我,普天之下,並無他人像我、似我。


我就是我,我不可能模仿別人,就好像沒有人會像我,如果連我自己都不能接受及肯定這個獨特的自己,別人如何能看到及肯定我呢?
我就是我自己,而且我很好。
有次在上課時,老師要求我們互相跟其他學員自我介紹,不過有個條件就是自我介紹后,要加上一句話,那就是“認識我,你真幸運啊!”可是,當我說這句話時,接觸到的是自己心虛的部分,自己何德何能讓別人因為認識我而感到幸運呢?我有什麼“好”呢?我有什麼值得讓別人學習的部分呢?
 是的,從小到大我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,我很害怕別人對我的眼光及評價,因此,都很努力扮演“乖”及“可愛”的角色,希望父母和老師可以稱讚及認同我。我會不斷地詢問別人對我的看法,當別人指出缺點的部分時,我會很傷心,再一次確定我是不夠好的!可是,當別人指出優點的部分時,內心總存在一個疑問,真的是這樣嗎?我有那麼好嗎?
 記得有一次在小學時,我因為有一天沒去上學,隔天到學校后,大多數朋友都拒絕跟我繼續當朋友,那時候,內心充滿委屈及無奈,被拒絕的感覺是傷心的,無辜的感覺是生氣的,生氣朋友們的不義,更生氣是自己,已經那麼努力了,還是達不到別人眼中“好”的自己。內心就更自卑了……這次的經驗,也讓我對友誼存有恐懼感,害怕朋友突然有一天又跟我絕交,導致自己更努力扮演討好者的部分,以確保朋友不會離我遠去。
成長過程中
期待白馬王子出現
 中學時,對于自己不斷地討好身邊的朋友,卻又擔心突然有一天朋友會突然絕交,身心靈都覺得很疲倦,逐漸地把自己封閉起來,我開始沉醉在小說世界,幻想有一天自己的白馬王子會出現,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。我開始化悲憤為食量,導致體重不斷上升,身材不斷向橫發展。自己開始放棄自己的生命……
 進入大學,我選擇心理輔導系,第一天上課,教授在台上問誰是第一選擇進心理輔導系的,我舉起手,接著,教授又說是不是內心痛苦夠了,想要解脫。這句話,猶如棒子把我給打醒了,是的,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自己可以真正開心起來。
 在心裡建立了一個心理輔導員該有的形象,努力地朝向這個目標前進,當面對老師、學長等,卻不敢表達自己,害怕對方指出我的錯誤,我還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眼光,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又再跑出來了,內心感到很無奈,心裡問自己,難道我的生命真的需要不斷地為別人而活嗎?
 直到我遇到這本書《尊重自己》,這是一本由國際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爾女士回答一位12歲女孩的問題,當時那女孩面對著生活種種掙扎,而向薩提爾女士提出對生命的質問,當時薩提爾女士已經從事心理治療和教育工作將近40年了。她帶著愛,寫了一首詩回應女孩,優美而簡潔的詩句,打動了許多人,也鼓勵了許多人,幫助許多人更懂得愛自己。
 我也被這首詩給打動了,詩的第一句是“我就是我,普天之下,並無他人像我、似我。”我就是我,我不可能模仿別人,就好像沒有人會像我,如果連我自己都不能接受及肯定這個獨特的自己,別人如何能看到及肯定我呢?詩的最后一句話是“我就是我自己,而且我很好。”首先,我應該接受此時此刻的自己是夠好了,欣賞及肯定自己的優點,尊重自己的特質。原來中學時期一直期待出現的白馬王子,其實是自己,一個可以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人。
【本書重點】
  作者在撰寫此書時,已從事心理治療和教導工作近四十年,她發現,在人的生命中,總有一段時期,人們會以不同的心情和想法,重新面對經歷過的事物,因而產生新的觀念和領悟。藉著本書所揭示的尋求真我、尊重自己的精義,你可從心態上的改變做起,讓自己獲致一個全然嶄新的契機。

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

中国报_Like周刊<好悅讀> 親子互動 要用哪一招?

特約:莫淑卿
 
  我總問父母們,當我們面對叛逆中的孩子,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建立關係,還是糾正行為呢?大多數父母總會回答親子關係重要,但是當父母眼看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未來時,父母就忍不住想要阻止孩子,並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……
每次在親子講座后,總有父母詢問當孩子叛逆時,父母該怎麼辦?也有父母分享如何運用五花八門的方法來瞭解孩子,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媽媽會利用假名字,額外在面子書上開一個假賬號和孩子交朋友,以便留意孩子的動態;另一個父母則是在孩子成績不理想時,把電腦的主機沒收,以便孩子沒能玩電腦,可以有更多時間及精神來專注在課業上。
   我總問父母們,當我們面對叛逆中的孩子,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建立關係,還是糾正行為呢?大多數父母總會回答親子關係重要,但是當父母眼看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未來時,父母就忍不住想要阻止孩子,並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。如果可以,父母都希望為孩子們擋風掃雪,可以幫孩子安排一條康莊大道!可惜的是,孩子們都看不到父母的用心,或是,反而期待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。
 父母和孩子就好像在武林大會,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不斷地見招拆招,父母和孩子的身心也疲累,嚴重的也直接影響父母和 孩子的親子關係。有很多父母到最后都陷入無可奈何,甚至絕望的局面,最后只能歸咎于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。因此,當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時,大多數父母就好像拉緊神經線般,準備和孩子抗戰,認定孩子在青春叛逆期裡,一定會和父母對抗似的。
 但,我相信 “沒有壞的孩子,只有受傷的孩子。”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,行為背后要帶出的意思是他已受傷了,也反映出親子關係逐漸破裂了,如果此刻的父母還在想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控制或壓制孩子,猶如把孩子逐步推向門外,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離,相對的,孩子叛逆的行為,也將越來越嚴重。
莫讓避風港變逼瘋港
 威廉葛拉瑟醫生在書中提出7種破壞親子關係的壞習慣,那就是批評、責備、抱怨、嘮叨、威脅、懲罰、利用獎賞控制別人(比如,如果你為我做這件事,我就為你做那件事)。如果父母持續用這7種壞習慣,企圖希望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處事,不但讓彼此的關係破裂,到最后也會讓關係瓦解。
 威廉葛拉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,也是“現實主義治療法”的創始人,提倡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,同時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而當人出現問題時,都是被外來的控制而削減或奪取自己的選擇權利,換句話說,當青少年出現叛逆行為,大多數是被外來的控制,導致青少年無法為自己做出選擇,而這外來的控制,多數來自于父母。
 因此,如何愛青春期的孩子?如何成為快樂的父母?書中都以具體而又簡單易懂的方法來引導父母,同時威廉葛拉瑟也運用九個案例的分享,示範他如何引導父母改變壞習慣,建立好習慣來修復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,甚至如何改寫有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命運。書中提到7種好習慣,如:關懷、信任、傾聽、支持、協助、親近和鼓勵。
 “當父母的,期待你的孩子可以直往康莊大道?還是在跌倒時有能力站起來?”剛成為媽媽的我,雖然希望自己可以準備最好的一切給孩子,但我清楚知道人生路難免會有挫折和困難,因此,我更希望孩子可在跌倒時,有能力站起來,我也希望自己可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而不是 “逼瘋港”。
【本書簡介:】
  本書作者反覆強調,維繫親子關係是一切幫助青少年的關鍵。父母越想控制孩子,孩子反而更失控。作者以9個案例,示範他如何引導父母改變壞習慣,建立好習慣,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困難,一起改變。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